|
7月30日,易门县政协在六街街道茶树社区东村围绕当地群众关心关注的村内环境问题召开了“商人居环境整治,建茶树东村和美宜居村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经协商,达成三项共识:一是抓实党建引领,凝聚和美宜居村庄建设共识;二是制定并实施《茶树社区东村和美宜居村庄建设方案》《茶树社区东村和美宜居村庄管护规定》;三是充分发挥自治制度效力,努力把东村建设成为有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生活富裕、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和美村庄样板。
这只是县政协院坝协商助推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政协认真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院坝协商议事会议暨“双推”协商活动平台,聚焦助推乡村治理,围绕“谁来协商、协商什么、在哪协商、如何协商、协商了怎么办”,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紧紧围绕乡村庭院美化、文明新风倡导、法治教育普及等内容,积极搭台,服务群众,为集中整治群众身边陋习,为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夯实协商基础
县政协建立以党组书记、主席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为副组长的院坝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6名主席会议成员和6委1室分别联系指导7个乡镇(街道)和产业园区抓好院坝协商工作。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原则,在7个乡镇(街道)设立政协委员工作室和协商议事室,明确党委(党工委)副书记、统战委员为协商议事会议召集人,为推动院坝协商工作夯实组织基础,确保院坝协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按有阵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活动、有成效的“五有”要求,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协商议事室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矛盾纠纷化解室、综治中心等资源,采取“院坝+现场”“固定+流动”等形式,创新“1+N”模式搭建院坝协商阵地,以协商议事室、休闲广场、农家庭院等为场所开展院坝协商活动,切实把协商议事活动阵地搬到田间地头、群众身边。
截至目前,全县7个乡镇(街道)及产业园区协商议事室已实现全覆盖,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商议事示范点2个。
精选协商议题
聚焦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采取党政点题、政协命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广泛征题等方式收集协商议题,再按“问题切口小、民生关联广、协商可操作”原则进行筛选,确保做到选题精、切口准、能落实。
2023年以来,重点围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规范红白喜事办理、整治高价彩礼问题、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内容,共收集意见建议70余条,筛选确定院坝协商议题41个。
抓实协商活动
根据“一事一议”原则,县政协提出充分沟通、充分调研、充分协商的“三充分”要求。在开展协商活动前,邀请议题涉及单位、相关人员对协商内容及相关政策、信息进行沟通,并组织协商人员围绕议题内容开展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协商要解决的问题。在开展协商活动时,采取“主席会议成员领衔+委(室)指导+乡镇(街道)协商议事室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政协委员、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乡贤、致富带头人及议题关联部门人员等为协商主体。根据会前沟通调研情况,明确活动主持人、现场答疑解惑人员,实行现问现答,充分调动协商人员参与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务实高效推进“院坝协商”工作。
3年来,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协商议事室累计开展院坝协商活动40余次,协助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协调项目、资金推动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实际问题10余个。
强化跟踪问效
建立协商建议清单、转化落实清单、结果反馈清单“三张清单”,对达成的共识,现场能解决的当场进行转办;现场不能解决的,进行细化分解,按事权报各级党委和政府采纳交办。
县政协各专门委员会通过调研视察监督、提案监督、社情民意信息监督等方式,对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情况开展季度“回头看”,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协商人员,确保协商成果真落地、见真效。
走进县政协开展院坝协商活动后的六街摩所村、龙泉韩所村等村庄看到:协商完善后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醒目位置上墙,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被果木、花园、菜园装点,还有一棵棵盆栽,形成村里靓丽风景……浓浓的乡村气息,自然又生态,群众纷纷为美丽家园感到自豪。
(易门县政协 李翠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