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政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双推”协商活动与院坝协商融合开展,形成可推广经验。易门县绿汁镇因矿而兴,曾是我国“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3.5万三线建设者汇聚于此,形成23个民族融洽生活形态,“老矿工精神”“三线精神”扎根于此。但资源枯竭后产业转移,当前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推进,文旅产业兴起,却面临集镇居民普通话普及率不足60%,导致沟通不畅、服务体验打折等问题,易门县政协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双推”协商活动与院坝协商协调配合、深度融合。

党建为引领,筑牢“双推”根基。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双推”融入“三会一课”等基层党建内容,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为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培训和宣讲竞赛活动,“双推”成效纳入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参考,推动公务活动100%使用普通话。
深挖铜矿文旅资源,推动文体旅融合。以工业遗产为载体,成立专项工作组收集资料、记录口述史(收集工业遗产资料300余份,记录老矿工口述史50余人次),编制《绿汁镇铜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策划“铜矿记忆”研学路线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模拟采矿、矿工生活体验),举办特色文体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餐饮。

全域推普优服务,助力旅游提质效。将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交流的关键抓手,制定讲普通话承诺书,公职人员和经营主体人员带头践行。完善讲解词并设专人讲解,对全域500多户旅游服务行业人员开展常态化培训考核,增设规范汉字标识标牌,将普通话使用纳入“文明诚信商户”评选标准,推动学校和政务服务等窗口单位率先垂范。
打造示范点,形成头雁效应。将大绿汁村打造成为各民族大互嵌共融、富裕和美示范点,制定党建+经济增收和人居环境提升方案。引导村民发展多元产业(培育特色农家乐/民宿示范户10家)。实施村庄风貌提升工程(民房立面改造42户,建设民族文化小广场1个),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组建文艺宣传队开展亦教亦乐宣传活动,探索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积分超市”。
通过“双推”协商与院坝协商融合,推动辖区公职人员100%使用普通话,协商促成借力国家工业遗产观光、研学,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群众增收。仅今年“五一”期间累计村集体实现收入5万余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万余元。在深化政协委员推普活动中,向市县政协各界别委员学习活动组讲解易门铜矿来自全国各民族广大矿工铸就的团结奋斗的“老矿工精神”“三线精神”故事、“多彩民俗、铜运驿道、九州交融”的独特文化,累计人数为1000余人。
(易门县政协文 李胜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