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文史资源优势,找准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抓好文史工作。

一、坚持政治引领,锚定服务中心的根本方向。一是理论武装提能力。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专题党课、委员读书班、调研座谈会等形式,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确保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传播始终服务于县委中心工作。一年来,累计开展专题学习11次,组织委员赴红色教育基地、文化遗址考察学习3次。二是聚焦大局定课题。紧扣县委、县政府“十四五”规划和“334811”发展思路(即统筹发展“资源、园区和开放三大经济”,实施“工业倍增、园区振兴、培优扶强”三大行动,打造“有色稀贵金属、绿色建材、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四条全产业链,抓好“八大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民生保障”),精准谋划,筛选文史调研课题。如“易门陶瓷产业历史与现代转型”“菌乡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旅游发展”“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资源活化利用”等调研报告,既传承历史文脉,又为产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文史工作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积极资政建言,提高服务中心的质量水平。坚持把史料挖掘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让“死资料”变成“活建议”。一是深耕史料助力科学决策。深入挖掘易门历史资源,编撰出版《易门文化遗产》《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史专辑,系统梳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组织开展“百千万文化工程”情况调研,为“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提出11项对策意见,被纳入专项规划。《易门钴矿资源应用历史和发展研究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近三年累计征集史料60余万字,编印文史资料3辑,为县委科学决策提供了“历史参考坐标系”。二是专题调研破解发展难题。聚焦全县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展“小而专、专而深”的专题调研。针对“文旅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问题,调研形成《关于易门县旅游服务创优提质专题协商情况的报告》,提出“活化工业遗产、串联特色乡村线路、开发菌文化体验项目”等10条具体措施,被纳入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争创龙泉公园国家4A级景区、打造滇中山地骑行胜地、打造野生菌美食品牌、发展夜间经济等意见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关于选址建设龙泉小学北校区的建议得到采纳并推进建设,挖掘打造易门城山公园“一楼三门一坊”文旅元素,开发文创产品,成为易门文旅“好标识”。
三、积极文化赋能,拓展服务中心的多元路径。一是守护历史根脉。在城乡建设中,推动建立“文史委员+规划专家+群众代表”联合协作机制,推进文物普查与保护。开展全县不可移动文物、非遗项目普查,建立“一图一表一档案”(文物分布图、资源统计表、保护档案),推动对1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保护。重点实施了绿汁镇国家工业遗产保护、龙泉大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浦贝乡苗绣传习所建设等。在乡村振兴中,挖掘整理易门八景和18个传统村落民间故事,助力2个村落入选“全国文明村”、3个“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二是讲好发展故事。以文史资源为载体,多维度展现易门历史底蕴和时代风貌。编撰挖掘王旦东、赵晓峰等本土名人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联合相关媒体制作易门文史系列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让文史成果从“书架”走向“大众”。文旅部门牵头策划“菌香易门?文旅融合”展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等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和专家关注,有效提升易门文化影响力,助力“滇中水城?菌乡易门”品牌建设。
(易门县政协 李胜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