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第一辑《江川文史资料》问世起,江川区文史资料工作已走过36个春秋,出书单辑36辑、合集六卷,近年来,向市委党校提供有关江川彝族文化、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作为教学素材的史料稿件31篇,向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编写节庆丛书《江川开渔节》、申报第六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史料稿件9篇,向区委宣传部提供开展曲焕章白药文化研讨史料稿件6篇,向宁海街道提供辖区内星云湖情况史料稿件4篇,为多个部门查阅部门发展相关资料提供线索。单辑、合集送达区档案馆、图书馆、全区各学校,以供更多的人查阅学习。并向市政协提供文史资料《征粮剿匪》45篇,编入9篇,《玉溪非遗》20篇。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
多渠道挖掘线索。将历年已成书的文史资料题目整理,筛选欠缺的内容,开展定向约稿。领导点题的重点内容,对接专人撰稿;近年发生的大事要事,或者告一段落的工作,经过时间积淀可以记载,到部门约稿,近年完成脱贫攻坚稿件18篇、疫情防控稿件4篇;部分文史资料随着“三亲”人员的减少需抢救性记录的,限时完成组稿,抢救性完成抗美援朝等老兵回忆文章14篇。
多形式搭建平台。采取单位部门推荐、政协考察的方式组建特约撰稿人队伍,增强撰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以专题研讨交流、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请江川籍在外退休老干部、专家、学者与撰稿人作交流、指导;以会代训对区直各单位办公室主任进行培训,部分撰稿人从工作日常资料积累到文章形成的经验作学习交流发言,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做“有心人”,当好江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人”“记录人”;邀请部分撰稿人参与政协的调研视察,多渠道获得文史线索。
多角度把文稿质量。始终坚持严把“三关”,既保证文史资料有文的可读性,又有史的资料性。组建人员结构科学合理的审稿委员会,邀请离退休老干部、退休教师、专委会组成人员参加,结合稿件情况将区委史志办、区委宣传部、区委保密局、区文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纳入审稿委员会,做到撰审分离、重点内容重点审阅,从初稿开始到会议集中审阅均采取盲审的方式,确保审阅评价公平公正。
多程序约束规范出书。稿件审阅经初审、会议集中审、党组会审批定稿等程序确定文稿。严格按照财经纪律、政协规章制度要求,规范完成出书。
(江川区政协 汪润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