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政协 >> 峨山县 > 正文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助力民族地区振兴发展
——峨山县政协委员沐连珍立足岗位开展“双推”工作

http://www.yxzx.gov.cn 2024-06-20
作者:    来源:

峨山县政协委员沐连珍是峨山县塔甸镇大西小学的一名非在编语文代课老师,从教29年来,她甘当深耕乡村教育的“孺子牛”,争做山区“双推”工作的“拓荒牛”,见证了大西村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大西村各族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大西村彝族群众意味着什么?她的体会感悟最深,她说:“如果说脱贫攻坚直接改变了大西村‘偏远、贫穷、落后、闭塞’的面貌,那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进一步改变了大西村彝族群众的未来,帮助无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1

自觉加强学习实践,处处起带头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充分认识到学校是大西村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重要阵地。她深知教好孩子需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功底,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政策和法规,结合山区教育的实际,不断探索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特别在平时的课前备课、课堂授课、作业批改等教学活动中注意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教案书写工整,上课、开会、与学生沟通交流都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处处以身作则,在师生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提高学校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她提议在学校的围墙内醒目处设置标语,利用班级黑板报进行知识宣传,让广大师生时时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放在心上,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向全校师生推广,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适时举办学生讲故事、朗诵等活动,不断巩固和拓展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如今,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早已成为大西小学师生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双语”教学,消除语言交流障碍。“谁的尾巴长?狮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同往日一样,沐连珍老师正通过舞蹈与童谣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孩子们也相互监督、相互纠正,咿咿呀呀地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逗得沐连珍老师哈哈大笑。由于大西村是彝族山苏支系聚集的传统村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特别是留守儿童往往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几乎不说普通话,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为了更好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沐连珍坚持“从娃娃抓起”,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孩子从小就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她在教学低年龄段时,会用彝语翻译普通话的“双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为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用读卡片、讲故事、学唱儿歌、户外拓展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孩子讲普通话的能力,并让孩子在故事表演、讲述、模仿成人活动等游戏中大胆表达、自由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家长”的“小手牵大手”模式,让普通话也在大西村逐渐推广普及起来,有效解决了大西村少数民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障碍问题,有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文化认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沐连珍和众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还将彝族刺绣、彝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舞等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兴趣小组、课余活动等内容,成立大西小学文艺队,参加大西火把节、玛樱花节等节日活动及表演。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传承和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促进各民族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真正在大西山上生根开花结果。近年来,随着“双推”工作的不断深入,大西山的孩子们从小就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交流障碍,同文同语、共学共进,从小夯实“中国底色”;成年人们则通过“夜校”“普通话+职业技能”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破地域区隔,外出务工就业,增长见识,增加收入。目前,全村有博士生1人、大学生30人,外出务工213人,他们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和书写人生,同时也带动了大西村破除陈规陋习,彻底改变精神面貌,涵养文明新风。如今大西村群众勤劳奋进,发展烤烟、蜂蜜、蜜桃、紫洋芋等产业,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源源不断销往外地,每年举办火把节、玛樱花节等节庆活动对外宣传、推介大西,有力推动了大西村经济振兴发展。2023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2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1元。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更加坚定了大西村彝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峨山县政协塔甸活动组 殷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