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江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生态、旅游、和谐城市的跨越,走出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实践表明,澄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才工作也为澄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1950年—1956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建国伊始,百业待兴,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步。各级党组织领导全县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干部较少,主要由西南服务团、滇中艺工团派来的干部和旧政府留用人员,以及向社会吸收的失业知识分子组成,行政干部总数为153人。虽然人少,县委当时就注重干部人才的学习和培养,为了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建立了政治学习制度,规定每天上午7—9时、晚上8—10时为干部政治学习时间。当时的工作是由政府统包统配高度集中的人才工作体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培养提拔工农干部为主,同时不放松对知识分子的提拔为指导思想。到了1956年,通过逐年从农村招收一部分农民积极分子和接收一部分复员转业军人,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干部达到了851人。
1957年—197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各级党政机关受到较大的动乱冲击,特别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由于对文化素质忽视,许多老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审查和批斗,有的被“罢官”,甚至关进监狱,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多数专业人才遭受到打击和批判,人才工作在艰难中曲折前进。1957年-1958年处理和下放大批干部,干部数量减少至311人。在1959年-1964年这段时间一方面落实政策,收回部分错处、下放的干部,另一方面,招收几批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和部分转业复员军人,到1964年干部人数增加到621人,直至到了1978年干部人数增加到了1259人。
1978年—1992年:人们的思想从僵化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人才建设,人才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提出人才强国和科教强国的国家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县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复查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的文件精神,坚持事实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为在十年动乱中遭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恢复名誉,纠正了一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对历史遗留问题“反右派”、“反左派”、“四清”等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人和事进行了复查、改正、平反。人才工作被摆上了新的位置,从政治上解放人才,从组织上优待人才给予了相应的政策落实。发布了《关于退休干部回原籍和易地安置住房修缮补助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实行包交提留到户和包场到户地区生产大队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由于政策落实,加之人才引进和干部录用等原因,1991年全县的干部扩增到2994人。广大人才以满腔的热情,贡献知识,贡献才华,为澄江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1992年—2002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深入改革,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破浪前行。1992年成立县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工作进入了体制化的时代。1992年共有干部3135人,这段时间加大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从1995年起设立了乡镇长助理和科技副乡镇长,挑选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专业知识的后备干部担任;把“村建”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对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的干部,采取挂职锻炼的形式,到基层任助理职务,以增强其协调组织领导能力;对长期在基层工作,文化层次低的干部,采取鼓励学历教育的措施,提高文化层次。整个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得到明显改善。为解决干部供学矛盾和提高干部文化水平,以各类大专院校为依托,发挥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本县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办校外班,引教上门,培养本县急需人才。全县办起了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机电、化工、会计等专业的校外班,参加在职学习达870多人。通过这些办法、形式、措施,培养建立了一批年轻、文化层次高,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后备干部进入了县级、乡科级党政领导班子,使澄江县领导干部队伍基本形成了以40岁左右为主体的良好格局,十年间共提拔干部600余名。
2002年至今: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工作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2010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人才工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2004年以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培养、引进、选拔、评价、使用与激励力度,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全面推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规范初始提名方式和实行领导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品质好、能力强、作风实的干部通过程序选任到最适合的岗位。在全市首家开展“一推双考”,引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机制。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以来,农广校共招生216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注册51人。组织“绿色证书培训”501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9019人,转移率98%,转移就业收入2096.8万元。科技局以农函大招生办学为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些年以来共开办蔬菜、果树栽培、花卉种植、电子计算机技术、养鱼、养牛、养鸡、养猪等28个专业,117个教学班,招收学员6083人。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逐步放宽本科毕业生引进限制,简化引进手续,重点引进科技、教育、卫生、农业、文化事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所急需、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和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在结构比例范围内核发高、中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卡,积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师评聘工作。三是做好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四是引导企业发挥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加速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机构,以支柱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改善经营管理者结构,积极培育企业的创新意识。实施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都邀请专家、教授、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为我县企业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及相关负责劳动关系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积极争取,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考察,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近些年以来,共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学习560人次,省外学习考察38人次。
至2013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7064人,占总人口的4.1%,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名。其中:党政人才1074人,专业技术人才968人,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75人,其他各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4147人。
【作者】 澄江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