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内唯一仅存的、较为特殊的半工半读学校——元江漫林糖厂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糖中)教学,并在此校工作了20年。刚进入糖中从教时,让我感触较深的是当年糖中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之简陋,生活、工作条件之艰辛。但也就是这种简陋与艰辛,这种独特的学习、生活环境,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在糖中的师生们,因特殊的环境条件而紧紧地联在了一起,师生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
漫林糖厂中学建于1971年,因学校的性质特殊,在当时县内也无可比性,故学校只能参照执行国家五年制中学教学大纲,启用云南省统编高中教材。当时全日制高中学制为两年,但由于糖中学生每年需参加糖厂3—4个月的榨季生产,为保证学生的学业时间,特将糖中学制定为三年,学生在一学年内只有半个月左右的暑假而无寒假(因每年榨季时间为当年12月至次年3、4月)。糖中的教育教学分为两大内容:一是执行普通高级中学的教学大纲,实施高中段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组织教育教学;二是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技术教育。两大内容的同时实施,既保证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又在高中时段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劳动意识及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艰苦创业、诚实做人等思想的培育;学生也能在三年的糖厂榨季生产中学到一定的岗位生产技术,并逐步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技能。
糖中的历届学校领导始终不忘教书育人与中学阶段所承担的“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两大职能。为保证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组织正常、有序的教育教学,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一套适合学生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办法,涵盖教职员工管理、日常学生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特别强调了教师在自己施教过程中要根据各个教学班的实际目标进行施教,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与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糖中还有一项特别教育——学生每年都需进厂顶岗参加糖业生产。因此,学校对学生进厂前需进行必要的安全与生产纪律教育。教育内容涉及安全作业、上下班纪律、端正劳动态度、注重自身劳动意识的培育与养成等方面。学生进厂时,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带班,教师与学生都实行“三班倒”(一天分3个班组,每个班组上8小时的班,3个班轮流上班、轮流休息);教师随时与学生联系,掌握学生的工作状况与思想动态,并根据实情进行适时的管理与教育活动。学生们把三年的学习作为自己获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时段;学校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每一位学生视为有多方面发展需求和发展可能的人,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并不断充实学识、让自己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
漫林糖厂中学虽然办学时间不算太长,而且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但由于时代与历史环境的因素,促进了学校师生的齐心合力与不懈努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
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当地社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后,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如:东峨糖厂建厂之初,从漫林糖厂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40余人作为其工人,这些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已参加过三年的榨季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岗位生产技术、技能,他们一进厂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并很快成了厂内的生产能手,因而得到了厂方的好评和重用。还有一些学生也先后被其它糖厂招录为工人或技术人员,当时被县内糖业系统招录的糖中毕业生总计有近200人;在糖中毕业生中,有300多人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教书育人的园丁,承担着县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重任。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在各自的学校里挑起了重担,有的还担任了学校领导;糖中毕业生中步入县内公务员系列、当了领导干部的也不少,共有200多人;另外,糖中毕业生中也有数十人投身于金融行业,致力于为发展元江县经济服务。
糖中办学近30年(1999年撤销后在其校址内新办起了一所元江县高级职业中学),培养了几千学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回到老家,从事祖辈留给他们的祖业——农业生产。这些学子回到农村后成了知识分子阶层,“高级中学毕业生”这一身份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也因此而被推举为当地的领头人——村委会的干部,其中一小部分村干部还因才智超群而被吸收到公务员系列。他们这些回乡知识分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致力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原漫林糖厂中学校长 李智明 ,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