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昆明
1938年5月,杨千成生于成都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明好学,五岁就认了几百个字,还能熟练背诵《千字文》,声情并茂地演唱《满江红》。4岁时,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掉了成都的家,父亲就带着全家迁往都江堰灌县东门外的乡村,租了村中王家的五间瓦屋安顿下来。
杨千成的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身上。杨母温和敦厚,贤惠善良,对孩子要求严格。父亲一年回家两次,每次回来都对孩子们进行自然的诗化教育。他带领妻子儿女登山涉水,领略都江堰的山水壮美,感悟二王庙的历史文化,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们背玉垒关那幅歌颂岷江和李冰的对联,谁先会背就奖励谁。这平常的家庭文化活动却促成了杨千成一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热爱,促成了他对诗的不懈追求和创造。
母亲的教育,严爱有方;父亲的教育,画龙点睛。这一切使年幼的杨千成在诗歌的意象中迅速成长,而在这成长的道路上,姐姐又充当了他人生和艺术的启蒙老师。杨千成的姐姐从上初中就跟着父亲在成都读书,18岁参加革命工作,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以及土改运动中,受到良好教育的姐姐渐渐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姐弟情深,深爱弟弟的姐姐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启发弟弟超越胆小和懦弱,深爱姐姐的弟弟在对姐姐的仰慕中学会了坚强和乐观。这种精神伴随着杨千成从都江堰走到成都,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活。1953年寒假,他到姐姐工作的麻溪乡玩,姐姐对他讲起自己深夜摔进岷江又奋力自救的传奇经历,这让15岁的杨千成感受到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乐观和豪迈。临别,姐姐把她最喜爱的法国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送给了他,嘱咐他学习大作家罗曼·罗兰伟大的艺术家的胸襟,学习克里斯多夫不屈的奋斗精神。这部辉煌的战斗史诗为杨千成打开了无比广阔的人生与艺术天地,使他对人生、对文学、对音乐的爱产生了质的飞跃。
1955年秋,杨千成考取云南大学中文系。17岁的杨千成辞别巴山蜀水,只身来到云南昆明求学。在四季花开的春城,在古树参天的云大校园,在古老庄严的会泽楼,古朴清幽的青云街,杨千成孜孜不倦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广田校长的沉稳、博学、谦逊、真诚,渐渐沉淀成他心中的理想人格。
1958年夏,为迎接共和国成立九周年大庆,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组织云大中文系部分师生及昆明作协部分作家诗人去调查民间文学作品,向祖国献礼。杨千成被编入德宏民间文学调查队。在德宏,他流连忘返,领略着边疆少数民族的诗意栖居,感受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万种风情。在调查访问中,他那敏感多情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他那深沉内敛的才华喷涌而出。经过半年多的收集整理,在队领导的信任支持下,他独自在德宏宾馆整理出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题材的傣族长篇叙事诗《娥并与桑洛》,此诗与《阿诗玛》、《召树屯》、《葫芦信》等跻身于全国优秀民族长诗行列,并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老舍先生特地撰文评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调查访问活动,垒成了他一生诗教探索的基石。
自古雄才多磨难。出众的才华并没有为杨千成带来光明的前程,1957年反右扩大化的阴影直接影响了他的分工。1959年,正当他整理的长诗在全国掀起一股诗歌热潮时,他被分配到偏远的滇中小镇通海县河西镇,在通海二中古老而简朴的校舍里,开始了一个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
被分配到基层中学的杨千成坦然地正视了现实,并在自己的讲台上开始了诗化教育的探索实践。1961年,杨千成调到通海一中。教学之余,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漫步山林。有着深厚国学功底的他很快发现,这座秀丽的小山果真名不虚传:她怀抱着沉积千年的历史文化,她蕴蓄着自然山水风物的精华。而且,最让他惊喜的是,秀山与故乡都江堰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化符号,她那用匾山联海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阐释着一种精致的完美,那曾是他多么熟悉的境界啊!
在酷似故乡的山水文化背景中,在这座用建筑和书法构建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杨千成每日登山、读山、赏山,百看不厌,乐而忘返,竟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幽情挚爱。美的境界使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泉涌。他很快成了语文组板报《秀麓春》最活跃的校园作家。
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1977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在时代的感召下,通海一中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被激发出来,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师开始探索教育改革。1980年,学校决定由杨千成在初83级4班进行教改实验。杨千成在实验班进行的是“语文三求”的探索,即,作文教学求真,课外活动求广,课堂教学求活。他采用华东师大附中编写的实验教材,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始了教学改革实践。
以语文组的改革探索为先导,通海一中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学校提出“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怎样做人;学生要学会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口号,并把1984年定为“通海一中教育改革之年”。1985年,在教改中表现突出的杨千成被选为通海一中副校长。1987年,杨千成被任命为通海一中校长。1988年,杨千成和学校行政办公会的领导们反复研究,决定成立教改领导小组,针对中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教改意见。1989年3月,教改领导小组提出《通海一中关于教学改革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首要问题是教学思想转变”,“根本问题是教师修养”、“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
1988年10月,通海一中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杨千成校长在大会上提出“团结奋斗,从严治校,把通海一中办成全省第一流的县一中”的奋斗目标。经反复讨论、研究,学校初步制定出《通海一中3—5年发展规划》。《规划》为通海一中未来的发展绘制了蓝图,首次提出“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办学目标,学校正式开始了素质教育的艰苦探索,通海一中也成为全省最早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学校之一。
在通海一中的教改热潮中,杨千成带领着语文组的老师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站到了学校教改的最前沿。他自己也凭着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成了云南省语文界的名师。1985年,杨千成当选玉溪地区语文学会副会长。1987年12月,在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上,杨千成的论文《给语文教学以个性》参加交流并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同年,杨千成参加云南省语文教学比赛,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荣获第一名。1989年,杨千成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被云南省政府评为“中学特级教师”。1990年,杨千成在云南省“育才杯”语文教学大赛中获“探索奖”。
杨千成校长倡导、实践的诗化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影响,他也因此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1991年,杨千成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由杨千成老校长和张向明校长共同完成的科研课题《诗化教育的初步探索》荣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二等奖。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云南省文明学校”。
【作者】 通海一中高级教师 赛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