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6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工作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950年至1965年,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步前行。建国之初,玉溪市经济及社会事业百废待兴,各类建设人才极度匮乏。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着力改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快培养建设急需人才。至1965年,全市人才队伍达到7426人,比1950年增加5028人。同时,逐步在人才的培养、调配、使用等一系列环节,确立了适应当时情况的法规制度及管理方法,对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1966年到1977年,玉溪市人事制度遭到破坏,人事机构被撤销,法规制度被荒废,管理瘫痪,人才队伍受到极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78年至1991年,是人才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和完善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玉溪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人才工作政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制定了人才激励和使用政策,稳妥地开展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积极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活力。
1984年,全市评定专业技术职称6434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599人,初级5827人。1986年1月,玉溪市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全面启动。10月,在玉溪师专等6个单位开始进行职称改革试点。1987年,事业单位全面推开。1988年10月,改革基本结束。全市事业单位首次职改共有1409个企事业单位参加,涉及国家颁布的29个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中的24个系列。经评审,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21967人(高级343人,中级3681人,助理级10648人)。经各级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15922人(其中:高级256人,中级2979人。1991年底完成了改革遗留问题。
——1992年至2004年,是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入稳步推进的阶段。各类人才逐步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得到引进,非公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2年,我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性评聘阶段,并积极探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破格选拔的措施和办法。2001年研究制定《玉溪市选拔优秀青年破格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实施意见》,规范了破格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优秀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以来,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定工作管理,理顺了三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职称改革工作的分工管理及推荐评审有关问题,明确了非公经济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办法。此举,发展壮大了非公经济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999年及之后的6年里,市委市政府制定政策,强力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解决人才有关待遇问题,使人才工作进入良好发展时期。
——2005年至2014年,是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体系逐步完善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的新阶段。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了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和重点产业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一大批优秀骨干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骨干。结合玉溪实施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根据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建设需要,按照“盘活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的人才发展思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积极开发人才资源,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工作。
鼓励党政干部攻读专业学位,培养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选送彝族山苏、卜拉支系、哈尼族布孔支系、苗族、拉祜族和回族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培养;深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落实继续教育经费,保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面不低于30%;抓好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教育培训,扶持培养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经营型、创业型的“土专家”、“田秀才”;启动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4年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选送300名贫困山区、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免费分批到玉溪卫校培养,整体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选拔300多名优秀中青年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赴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行现代农业、交通、城建、环保、人力资源开发等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培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实施“212”工程,用5年时间,重点培养20名在国内、100名在省内、200名在市内有关学科行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举办四期“玉溪市国家职业经理人研修班”,共有500人通过考核鉴定取得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实施“万名中小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为非公经济组织提供人才支持和服务。
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45人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5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75人获得“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设立“玉溪市杰出人才贡献奖”,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9名各类人才,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选拔了玉溪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29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五大类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为推动玉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66年来,玉溪人才工作紧紧把握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狠抓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不断壮大。至2014年底,玉溪各类人才总量已达到21.41万人,是1978年的12倍。非公经济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二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2014年,在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350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1426人;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在岗高级职称人员526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2人,副高级职称5080人)占总人数的11.22%,中级职称人员17472人占总人数的37.27%。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成为玉溪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三是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创造了现代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取得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生物制药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成功。
四是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强市战略的政策,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突出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人才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五是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实行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全日制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符合我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方向、用人单位急需的紧缺人才,实行先落户、再就业政策,简化人才引进手续,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引进人才提供人才评价、落户、档案管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一条龙服务。2004年以来,引进外国智力项目15个,外国专家60多人次,引进各类人才2500多人;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实施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型人才培训、综合类人才培训等各种人才培养制度和措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培养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各类人才培训做到全覆盖,培训率达到100%;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积极探索形成了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表彰奖励优秀人才,建立起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和人才通报制度等,明确县区和市直各相关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
六是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改善。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论断的认识,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确立,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玉溪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加强人才工作政策和各类优秀人才事迹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人才提供创业舞台形成广阔的发展环境等措施,从总体上形成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七是人才工作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市财政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年初预算给予保障,各级财政保证人才表彰奖励经费,加大基层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整合全市干部人才培训资源,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大营街干部培训基地和三大职教集团作用的基础上,精选省内外14家培训机构,建立了党政干部教育、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型人才、综合类人才等五类培训基地;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建立起了各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人才资源信息共享。
【作者】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