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难忘的民师工作经历

http://www.yxzx.gov.cn 2017-09-07
作者:    来源:

我曾经当过几年的民办学校教师,虽然时间长,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民办教师期间学到的很多知识在后来的行政工作中还发挥过很多作用。回想当民办教师期间的经历,有许多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当上民办教师

我生长在新社会,从记事时开始,我看见过村里的大人们组织互助组、高级社、人民公社;看见过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还看见过人民公社伙食堂下放以后,饿怕了的农民争先恐后地小片开荒,种包谷、种高粱和红薯……由于肚子吃不饱,小孩子与大人一起开荒种粮食,学校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加上1961年上级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学校釆取“停办、保留、合并、适当发展”的过渡办法,对超龄学生进行了下阵处理(桥头小学三年级学生被下阵处理的有4人),当年说的下阵理由是“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这样,就使农村的文盲、半文盲人数逐渐増加。

1964年7月我从大水平中心小学毕业,回到琳瑯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5年5月桥头小学教师封有贵(当时的学校负责人)来找我谈话,动员我当民办教师。我说:“我年纪轻,文化低,怕胜任不了。”他说:“年纪轻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文化低可以边学边干,我相信你能干好。”在封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我最终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晚上,生产队召开群众大会,封老师传达了县上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出了当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今后要达到的办学目标。他还宣讲了毛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徳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及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等重要指示;宣讲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最后,他问参加会议的群众:“在你们村办一个半日制的教学班,让适龄儿童和文盲、半文盲人员参加学习,你们同意不同意?”当时,农民识字的很少,他们渴望有知识有文化、能写自已的名字、会看自己的工分手册,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接着,老队长推荐我当民办老师,问大家同不同意,大家又齐声回答“同意”。就这样大伙把我推选到了民办教师的岗位上。我当时以为民办老师就是群众推举的,但后来我在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时,在一次翻阅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我的《民师登记表》,上面加盖了四个公章——大队、公社、县人事科、县文教科,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当民办教师是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层层批准的,不是哪个想当就能当上的。

接下来,老队长安排有关人员把生产队的仓库清理出来作教室,安排木匠做了一块黑板,腾出一张旧的办公桌给我用(方便批改学生作业)。还找来一盏煤油灯(马灯)给我,供我晚上备课时使用(当时农村不通电)。一切准备就绪后,学校就开学了。

我领取的报酬是工分加补贴:参加劳动,生产队记给工分,并且每天多给一分的“操心工分”,一个月共30个工分,以此作为我晚上批改作业和备课的报酬;另外,县文教科每月发给5元钱的民师补贴费。当我第一次领到补贴时,用这5元钱买了一把理发推剪,为男学生和村里的年轻人免费理发,并连续坚持了几年,我既是琳瑯小学的民办教师又是琳瑯村的义务理发员。

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当时的琳瑯村民办学校属半日制学校,共有两个班,学生有30多人,其中有一个少年班、一个青年班。少年班早上上课,下午做家务或者做作业;青年班白天干劳动,晚上上课。学生年纪最小的7岁,年纪大的有20多岁(有的学生年纪还比老师大)。当时,半日制学校课本釆用全日制小学的课本,课本内容和公办学校学生课本一个样,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开头学拼音“a、o、e”,然后学汉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等。所需课本由各民办学校事前先报学生人数,然后由公办学校(桥头小学)帮助订购课本,并由公办学校预付书费,当课本发放到学生手中时,再收齐书费交给公办学校。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进行教学,公办学校开学,民办学校也开学,公办学校放假,民办学校也放假。在教学工作中,民办学校接受公办学校的业务指导。署假和寒假期间,民办老师有时也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业务培训。

在教学实践当中,我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釆取“少而精”、“启发式”、“重运用”的方法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是半日制学校,学生白天要干劳动,没有更多时间来读书,所以上课时尽量做到少而精,不讲废话、空话和老话。上新课时老师通读一遍后,就讲课文中心思想、课文历史背景、课文主要內容,然后教学生掌握生字和生词,最后教他们写字。教写字时严格按正确的笔划顺序书写,并且边写边念。例如:教学生写“衣” 字时,当教师在黑板上写“、”时,学生要摸仿老师,抬手写“、”,还要大声读出“一点”;老师写到“—”时,学生就读“二橫”;写到“丿”时,学生读出“三撇”……。这样,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手、口、脑并用,能较快地掌握新字词。开始时学生不习惯,跟着老师动手写,又顾不上用口读,脑子反应不过来。后来经过几个月的练习,逐渐形成了习惯,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也能熟练地读出来。由于按照教材施教,学生很少写错字和“倒”字。

学生读到二、三年级以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又学了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全部学生都能背“乘法口诀”。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我就教他们打算盘,并要求他们背“珠算口诀”,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后,学生们就基本能打算盘了。

在教学中,根据农村缺少记分员和会计的实际,我又教学生农业会计知识,教他们如何记“流水账”,并拿出学校的勤工俭学账本为例实际操作给学生看:某年某月某日,卖桐油果子收入××元,结余××元;某年某月某日买铅笔支付××元,结余××元……按照规定,生产队会计每半年要公布一次账目,并把账目表张帖在墙上供社员阅览,这时我又带领学生看会计记账方法,以此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记账方法。

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服务群众,在生产队开展政治学习的时候,我指派文化知识比较全面、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为群众读报纸。由于事前有准备,学生不会读的几个字,用同音字写在旁边,学生能流畅的通读下来,群众听了以后夸奖说:“三年级的学生会读报纸,不筒单!”琳瑯村有40多户人家、100多个全力和半劳力,每天晚上记工分时间都要一个多钟头。我就跟队长说,可以试着让学生帮忙记工分,队长同意了。于是,就让学生每天学着帮助生产队记工分。为确保不出差错,我要求学生胆大心细,认真记录,记录以前一定要问明干什么活计,劳动时间是一天还是半天,应给的工分是多少,记完以后,还要再问一遍,确认无误后,才能接着记下一个人的工分。因为有学生帮忙记工分,节省了很多时间,每天记完工分后群众可以及早休息,为第二天的劳动养好精力。

为了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我又向生产队长提出要求:群众挑肥料搞记件工分的时候,让学生到各个小组当“过秤员”。队长同意后,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为群众过秤记斤数,收工后交给生产队会计,会计按斤数记工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既可增长语文知识,又可增长数学知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不会写的字,老师当场就教会他们;学生累计记录数字时,又进一步学习和强化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受益匪浅。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我在琳瑯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我们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家庭经济还比较困难,农民干一天的劳动,工分值只有三、四角钱,干一年的劳动,全年收入也只有一百多元,有的学生家长连学杂费(书费) 都拿不出来。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我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我曾带领学生到大江边拣蓖麻籽、到昆洛公路边拣桐油果籽、到工厂附近的垃圾场拣废铜烂铁,把拣到的这些东西卖掉换成钱后给学生买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用的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基本上不用家长掏钱买。

为了给学校作长远打算,我又要求生产队长划一块土地给学校,既可以利用这块地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又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两全其美。队长同意了我的要求。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在这块地上种上了甘蔗。在种植甘蔗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挖地、理沟、种甘蔗、追肥、培土、剥蔗叶、砍甘蔗、捆甘蔗等多种劳动技能。到甘蔗收割季节,我带着学生砍好甘蔗后,抬着杆秤一捆一捆地过秤,然后把甘蔗扛到公路边,搬上车子,与生产队的甘蔗一起交售到糖厂。事后,生产队会计从糖厂决算甘蔗款回来,把钱交给学校。这样,通过种甘蔗,学校又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

为了办好这所民办学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长知识,徳、智、体全面发展,我想了许多办法,打了很多主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1965年8月,为了尽快让新教师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民办教师,县文教科在红河街小学开办了一个短期“师训班”,我和全县各村选送来的30多名民师参加了培训学习。县文教科科长卢福昌到会作了动员讲话,文教科科员李庆保、洪继昌具体负责管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几位教师专门给我们讲授教学业务知识。通过培训,大家的教学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结朿后,我们各自回到自已的村寨开展教学工作。

后来,在一次署假期间,县文教科在漫漾湖边(现元江一中处)又举办了一次民办教师短期培训班,培训工作由县文教科科员王国胜全权负责。共有20多个民办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内容有如何写黑板字、如何简谱(学唱歌)、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等相关教学业务知识。学习结束后,县文教科从参加培训的民师中抽出四个民办教师,到各个村小学校上课,以此检验民师的教学水平。我是被抽中的民师之一,被安排到漫漾小学上课。我把培训班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平常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很轻松地上完了这一课,效果很好,参加听课的上级领导和老师都很满意。在培训工作总结会上,县文教科长卢福昌总结了培训中取得的成绩,还表彰了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我和白波嘎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盏马灯,灯罩上边用红油漆写着一个大大的“奖”字,这是我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获得的第一次奖励。

此外,为了保证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经常会组织民办教师观模教学,到教师讲课讲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参观学习。我先后到过新村小学、红土坡小学、桥头小学等学校听课,通过听课,不断提高和充实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次,上级组织各个学校的负责人和部分民办老师到我们琳瑯小学来听课。当时我讲的是一堂语文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准备,精心施教,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那些老师听完课以后,都觉得这堂课很有新意、上得很好,希望我以后继续保持和发扬。过了一段时间,桥头小学的封有贵老师给我两本书,说是县上奖给我的,奖品是毛泽东著作选读本(甲种本和乙种本),书的第二页上写着“奖给:优秀民办教师白家林”,落款单位是“元江县文教科”。还有一次,封老师拿来一份元江县文教科主办的《教育通讯》(内部刊物),上面有一篇文章报道了我的办学经验,文章正标题是“群众的好老师”,副标题是“记民办教师白家林办学事迹”。文章主要介绍了我们学校的办学情况和开展勤工勤学的做法,号召大家向我们学校学习,把元江县的教育事业办得更好。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出多少成绩,更谈不上什么贡献,但是上级却给了我这些荣誉和奖励,觉得很惭愧,于是就暗暗下决心,要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民办学校停办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红卫兵大串联,“停课闹革命”,但农村民办学校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到两派夺权、争着成立“革委会”的时候,民办学校也照旧上课。但到后来,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没有课本了(印刷厂停工停产闹革命),我们就用《毛主席语录》作为教材,继续上课,把毛主席语录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写;后来又学“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革命文章”。算术课本则借用历年毕业的学生算术课本作教材,已经学到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用题”部分。

1968年6月“军宣队”进村,轰轰烈烈的农村“斗、批、改”运动开始。工作队把我们的教室当作会议室,今天批斗“走资派”,明天批斗“牛鬼蛇神”,后天批斗“国民党残渣余孽”!为了投入到农村的“斗、批、改”运动中去,学校也就停课了。从此,琳瑯村的民办学校再也没有恢复起来。

【作者】 白家林:退休干部。当过农民,任过代课教师,担任过大队干部、乡长、乡党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有40多篇文章刊载于《玉溪文史资料》《元江文史资料》元江《绿洲》等刊物,著有个人文集一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