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独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赋予了云南美食永恒的魅力;礼乐名邦、秀山碧水成就了通海职中烹饪专业的辉煌。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
1983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通海职中创建。1985年6月,时任玉溪地区行署副专员的饶德明同志和玉溪地区教育局职成教处领导到通海职中检查指导工作,座谈中忆起通海油爆肚花、翻花乌鱼、太极鳝鱼等名特美食,憧憬着改革开放后通海饮食文化的未来,提议通海职中以传承通海饮食文化、弘扬通海美食为宗旨,开办烹饪专业。学校时任校长端发有同志即率学校领导对通海的历史饮食、经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了市场调查和研究,并到昆明铁路职中办的烹饪专业进行学习考察。7月,学校决定开办烹调专业。经上报地、县教育局批准,实行全地区第一个跨县招生的专业,即在全玉溪地区进行招生。1985年8月,我从秀山小学调职业中学任教,参与了烹饪专业的筹办和招生,并有幸担任了通海职中首届烹饪班班主任。
在困难中成长
1985年9月。通海职中首届烹饪班开学,有来自通海、玉溪(红塔区)、元江、华宁、澄江、易门、峨山、新平、江川九个县的54名学生报到入学。开办新专业,一无专业课教师,二无实习设备,学校唯一与烹饪有点关系的就是学校用石棉瓦搭建的食堂,开学一周了,学生们还不知道烹饪是干什么的。我领着学生到罗吉打铁处买来菜刀,到附近山上抬来磨刀石,到学校附近的农田菜地里拣废弃菜叶练习刀工。学生风趣地说我们是在黑板上学炒菜。地区教育局电教室配给一套烹饪录像带,学校从当时放录像的个体户购买一台录放机使用,专业教学上就完全依靠这电教设备。当年10月初,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邹文泰同志到学校视察,听取学校汇报后,协调中央、省、市、县各级投资21万元,利用原县地震观测站地址建盖通海职中烹饪专业“实习餐厅”。同时,学校与通海县饮食服务公司联系,请求给予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支持,县饮食服务公司派了当时在通海饮食行业声誉较高的杨德富、台美华、牟宝才、李金福等大厨师到学校为学生作实习指导,利用学校食堂大灶教学生做菜,并把学生带到通海南街饭店、瀛洲餐厅等实习。1986年8月,首届烹调班毕业,有2名学生被昆明市体委录用,学校留下2人作临时专业课教师,其余50名学生全部被机关及厂社单位录用。1986年9月,通海职中第二届烹饪班学生入学。同时“实习餐厅”竣工使用,从此,校园里升腾起袅袅炊烟,飘荡着佳肴的幽香。
在职教春天里崛起
通海职中历经了创办初的艰辛、教育体制转型时的困惑、高校扩招带来生源不足的阵痛。然而,烹饪专业犹如一株生命顽强的小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喜悦茁壮成长。通海县委、政府、县教育局审时度势,于2004年对职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段金枝同志竞聘为通海职中校长,她以女性独特、睿智的慧眼,瞄准了烹饪这一“食为天”的专业,决心以做大做强烹饪专业来振兴通海的职业教育。时逢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确立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扩大规模、创立特色”的发展思路,学校抓住机遇,确立了“特色立校”的目标,将历年来稳步发展的烹饪专业确立为学校特色专业,以烹饪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学校崛起和腾飞的起点,铺就学校内涵发展之路。从此,通海职中烹饪专业建设进入了脱胎换骨、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
在段金枝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开始了精心打造“烹饪品牌”专业的系统工程。首先合理设计定位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北上京城、南下广州、东至上海、西临成都,并到本省昆明、红河、玉溪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不断对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将烹饪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烹饪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善经营、会管理的中初级烹饪技术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先从专业课教师的建设入手。段校长以她争创一流水平学校的勇气赢得了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信赖和支持,特许学校自主招聘专业课教师和选拔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进修。短短的几年时间,烹饪专业课教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2013年,烹饪专业有来自湖北、甘肃、陕西、内蒙、贵州及云南大宾馆的名厨组成的教师队伍24人。其中,基础课8人、专业课16人(红案6人、白案4人、雕刻2人、面塑2人、调酒1人、酒店管理1人)、实习指导教师2人;在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18人,专科4人,学历合格率83%;高级烹调师3人,高级面点师4人,高级营养师2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9人。主要专业课教师均为云南省、四川省烹饪协会会员。二是加强烹饪专业实训实习设施设备建设。专业实训实习设施设备是争创一流专业的基础条件。自2004年以来,学校多方协调、筹资将老教学楼改造为烹饪实训大楼,购置了先进、齐全的烹饪专业教学设备,现有专业教室13个,教学演示室4个。室内设备按国内一流水平购置,按教学岗位需要设置,具有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氛围,学生实训开出率达100%。同时与本县及玉溪、昆明、广州、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的大宾馆、酒店建立了广泛的实习就业网络,开辟了适应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场所和基地,达到了全省一流的实训实习设施设备水平。三是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学校在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线劳动者标准和生源需求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烹饪专业理论研讨研究、生态健康饮食研究、菜肴制作工艺创新”。在教学中,除了传承创新中国传统菜系的同时,将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和延续性的滇菜文化融入教学中,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体系,在原有红案、白案的基础上,增设外语、计算机、礼节礼仪、创业,职业生涯教育等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教学设置有专业特点的岗位群:原料切配、灶前操作、菜品制作、冷菜制作、食品拼摆,果蔬雕刻、面点制作、厨房、餐厅、库房管理及原料采购等。教学能力要求有:原料加工能力,面点制作能力,烹调能力,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能力,菜点引进、设计、开发与创新能力,餐饮管理能力,中、西面点艺术造型设计能力等。
在奋进腾飞中铸就辉煌
二十八年栉风沐雨,通海职中人用汗水和心血精心培育烹饪这个专业,并以烹饪专业为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广阔的特色立校之路。通海职中烹饪专业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社会的信赖和赞誉,创造了连续28年招生,就业率达到100%的奇迹,5200多名毕业生遍布昆明、玉溪、红河及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广州、深圳等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业务骨干或管理人员,充分展示了专业特长和管理才能。2004年,通海职中烹饪专业被玉溪市教育局考核评审认定为“玉溪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2006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考核认定为“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办学特色。2012年被云南省餐饮美食协会认定为“中国滇菜研发中心通海分部”。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被云南省教育厅选派,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中职组2项金奖、9项银奖,16项铜奖的优异成绩,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为玉溪市职业教育和家乡人民争了光,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赞誉和好评。目前,学校已成为通海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玉溪市烹饪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员单位,玉溪市餐饮行业培训基地,上海市餐饮行业云南培训基地,校长段金枝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通海职中烹饪专业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辉煌的办学成绩赢得了“云南职业园地的一朵奇葩”、“云南厨师培养的摇篮”的光荣称号。
我从教35年,在通海职中任教28年,目睹了通海职中烹饪专业的诞生、发展、崛起、辉煌的全过程,从烹饪1班到现在的烹饪69班。28年我喜欢看烹饪操作室里燃起的熊熊炉火,喜欢听锅碗瓢盆奏响的音符,喜欢闻学生烹制的美味佳肴的幽香。今年,我就要退休了,在离开校园之际,听段校长自豪地说,学校今后可能要迁到玉溪,入驻玉溪市职教园区,并更名为“云南省烹饪学校”。我为通海职中骄傲,为烹饪专业祝福,愿通海职中烹饪专业的袅袅饮烟悠然,校园佳肴幽香永恒。
【作者】葛云:曾任通海职中教务主任,副校长,退休。曾有散文《校园风景线》《红红的山茶花》《窗外那一片红叶》《永恒的风景》,诗歌《在中秋月圆的时候》《祝福你——五星红旗》《香港,你好》等被当地刊物和广播电台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