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后,党的民族政策很快传递到新平傣族聚居区漠沙江畔。为了使这里的少数民族在文化、经济上彻底地解放,尽快地发展起来,1952年6月,省批准四区区委及领导、民族教师刀文俊、汉族教师杨振、段家声组成筹建小组,一所专为少数民族而办的新型省立小学开始筹建。
筹建时间比较仓促,当时一无校舍,二无桌椅,教师短缺,但是,有党的领导和群众的热心支持,校址很快就确定在只有12户人的龙河乡丙乙村。除了几间被没收的地主富农的房子外,村里群众主动腾出几间房子做教室和宿舍,有的拿出板子,抬石头搭成简易的书桌。以龙河乡为中心,附近十多公里的关圣乡、鱼塘乡的群众,纷纷把自己适龄和超龄的子女送来入学,按照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7岁编成一年级4个班,共220多人,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
在党的号召下,很多汉族教师,如女教师卢凤书、吴琼英,男教师李忠安等,不惧山高路远,气候恶劣,瘴疠遍野,主动要求到这块土地上,为办好这所新型小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民族教师刀文俊、刀湘等向汉族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以主人翁的姿态帮助汉族教师学民族语言,解决教学中语言不通的难题,领着汉族教师走村串寨做好家庭访问工作,学校里的每个教师几乎走遍了有学生的每个村落。
学生们在这所新型学校里享受到优惠的待遇。全体学生免费供给教科书及文具用品;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有生活困难补助费及服装费,还有部分行李费;有疾病的学生得到免费治疗,改变了学生喝冷水、吃冷饭、不讲究卫生的习惯。防治疾病工作开展到每个寨子,教师们每次做家访都喜欢送药上门,治好了不少得疟疾的群众,家长们每逢街天也喜欢到学校坐坐,顺便求医问药。那时学校还收容了6至12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使他们吃上饭,穿上衣,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1954年4月小学整改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省小,地区决定把原来的四区中心小学合并给省小,扩充为具备10个班400人的完全小学。校舍由丙乙村搬到仙合村。划给了20余亩土地。山区胜利、黎明等乡捐献木料,坝区群众出工打土基,平地盘,建成了8个教室,教室宽敞,还有明亮透气的窗门,教师队伍也由五、六人增加到十五、六人,学生也由单一的傣族变成包括哈尼(卡多)、彝(腊鲁)等民族的大集体。
学生们在这所新型学校里受到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学校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利用划得的土地种植香蕉、果树,传播蔬菜种植的知识,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有益的宣传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1956年7月,省小正式欢送了第一届少数民族学生,给上级学校输送了第一批学生,也给部队输送了有文化的第一届义务兵,使当地的各族群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为该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贵:新平一中退休教师,已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