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大营育才小学的变迁

http://www.yxzx.gov.cn 2017-01-06
作者:    来源:

近一个世纪来,玉溪市北城大营育才小学1,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小学毕业生,这些学生不断学习深造,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被评为教授、讲师、工程师、报社编辑,有的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贡献才智。她,无愧于“人才摇篮”的美誉。我作为大营的乡里人、大营育才小学37年的校长,见证了大营育才小学的一些变迁,现叙与读者分享。

1927年,玉溪县大营地方上重视文化教育的绅士马子蕃等人,认识到办学育人,振兴回民的重要性,首先创办“复初”男校,设在大营清真寺内。后又创办“培德”女校,设在大营马家祠堂,两校学生仅32人,每校教师1人。每年从大营清真寺公田租谷中,拨给九十挑谷子作为两校办学经费。课程设中文(国语、算术)、阿文(阿拉伯文),校务工作由校董会主持,马子蕃任董事长。虽然办学条件较差,但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培养了一批中阿文两会人才。

1931年,经校董会研究决定,将“复初、培德”男女两校合并为“私立育才小学”,购买大营村前高家祠堂作为校舍。男女学生编为两个班,学生增到70多人,校董会聘请外地教师张在川担任校务主任,教师两人,办学经费仍由大营清真寺公田租谷中拨给。学校本着办学育人,加强民族团结的原则,招收回汉学生。在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的情况下,张在川与全校师生同校董会团结一致,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因陋就简,开拓前进,不断地改进教学。课程以中文为主,开齐国家教育部规定科目,兼授阿文课(每周四节)。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育才小学历届高小毕业生,在全县会考和报考初中时,成绩优异,蜚声玉溪,名扬全省,成为全县升学率较高的一流小学,博得社会和政府的尊重和嘉奖。

1939年,张在川老师离开育才小学后,校董会聘请陆友竹兼任校长。1940年时,已经办成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幼儿1个班,共计7个班,学生200余人,教师8人。教师待遇,月领薪谷一挑。随着学生班级、人数逐年增加,原有校舍适应不了教学的要求,校董会决定在学校南面,新建教室八个,计312平方米。1942年动工,1944年建成,学校资金由大营清真寺支付。并新增置两个班的课桌,办学经费乃由大营清真寺公田租谷开支。

1945年,校董会大幅度调整教师,毕业校友相继回到母校担任教师,并充实了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校长下设校务、训育、总务处,分工负责,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1945~1948年,育才小学四届高小毕业生,在全玉溪毕业生会考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前茅。1948年,玉溪全县举行小学生作文比赛,育才小学取得第一名,县政府奖给稻谷50挑、王云五编的《小学生万有文库》一部二百册。同年,县教育局张榜公布全县小学生毕业会考后,成绩第一至第十名都是育才小学的学生,县政府奖给松墨十斤,每月增补稻谷240公斤。这一时期育才小学声誉再震,继续保持学校创办以来的声誉。

1949年初,地下党组织开始在育才小学设立革命据点,建立民青组织,教师马培民、马厚生等人加入民青组织。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民青成员在师生中传授马列主义、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取消公民课,讲授《新民主主义论》。在校外发展民青成员,组织“龙门球队”,通过球队活动,发展地方进步青年,为革命武装做好前期准备。1949年11月下旬,武装人员在育才小学集中,由地下党员李泽生率领上西边山水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护乡第五团,后来李泽生任团长,率部英勇作战,为玉溪的解放作出很大贡献。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育才小学停课半年。在组织的领导下,教师在学校建立了“民工队”,马培光任队长,教师们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征收公粮支援大军的斗争中。

1950年1月1日,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的下半年,上级通知复课,复课时学生有7个班259人,教师8人,白天以上课为主,晚上下乡搞宣传工作。1951年,人民政府任命马厚生任育才小学校长,并补助一半的教育经费,月给大米950斤,其余由大营清真寺拨给租谷,全年合大米9420斤,教师月领大米180市斤。1952年,土地改革后,清真寺公田分给了农民,办学经费全由县人民政府支付。1953年6月,人民政府发文,将“私立育才小学”改为“第二区育才小学”,阿文课停止,私立学校变为国家办学。这时学生9个班、496人,教师12人。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校名改为“文革小学”。1978年,人民政府统一以地方命名校名,正式改名为玉溪大营小学,沿用至今。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办草席厂,编织草席400多床;办织布厂,有织布机15台,织白布15匹;办造棉厂,制造草棉400多公斤;办竹器厂,编织撮箕20把;办饲养场,饲养耕牛1头、鸡49只、鹅8只、兔28只;农场种地15亩,总产值达1000多元。随之也带来教育大发展,1958年秋季招生,计14个班、629人,教师14人,入学率达91%,是解放时(1949年)的2.5倍。

1975年、1980年两年间,人民政府两次共拨款5000元,大队投资了3000元,增盖五间瓦顶平房为教室,计289平方米。1980年时基本解决租用民房办学的问题,这时学生有16个班,计800余人,教师19人,入学率达96.89%,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大营乡人民政府、乡干部认识到智力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乡人代会作出决议:必须改善办学条件,决定为学校新建一幢2347平方米,共计24个教室的教学大楼。乡企业集资20万元,申请省教育厅资助5万元,地区教育局资助7万元,市教育局(现红塔区教育局)拨给6万元,共计38万元的建校资金。旅昆校友、地方校友捐赠8500多元,作为购置办公用具费用。于1986年破土动工,1987年12月举行落成典礼,教学大楼矗立在老校舍之北,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教室破烂和租借民房的困难,为今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大营小学”校名恢复为原来的“玉溪大营育才小学”。此时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9人,教职工29人,入学率达99.2%,学年统考名列北城区第2名,马厚生离休,马亮忠接任校长。

2012年,学校发展到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526人,教职工 30人,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

而今,在党的十八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全体师生更加奋发图强,决心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 马厚生:原大营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离休。曾任多所小学校长,玉溪市第一、第二届政协委员。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文化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