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解放初期的江川教育

http://www.yxzx.gov.cn 2016-11-10
作者:    来源:

1950年2月江川解放,中共江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江川教育事业。3月县人民政府及时委派罗开富、宋勉寅两同志接管民国政府教育局,成立江川县人民政府文教科,任命马静为科长,李尚志为副科长。8月,马静调走后,由李尚志任科长。

文教科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全县教师和返乡服务团的部分成员举办新教育学习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使教师看清方向,明确任务。学习班结束,县人民政府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农村征粮和减租减息工作。

1950年6月,根据云南省《小学教育恢复草案》和《小学教育实施办法草案》以及省人民政府颁布的《云南省学校恢复计划》的精神,江川开始恢复中小学教育。在学校恢复问题上,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小学由各区文教助理员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有计划有重点地复课。做法是:巩固一所学校后再发展另一所学校,各区中心学校负责本区内各村小学的教学业务辅导工作,年底全县小学已恢复47所,学生1180人、教职工82人。11月,县文教科随县人民政府由江城迁往大街,原设在江城簧学的县立初级中学也随同迁往大街,与原来的江华私立铸民中学合并,取名江川中学,校长李云灿。学校实行两级管理,即行署直接领导,县人民政府监督和协助管理。当时有初中班3个,学生145人,教职工15人。

1950年8月,江川废除了聘任雇用制,教师纳入了国家编制,统一分配使用,工资由政府拨发,小学教员每月发给大米100市斤作全月津贴,工役人员每月50市斤。教师取得了国家干部和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

1951年1月,张庭穆由华宁调任江川县文教科长兼江川中学校长。张庭穆到任不久,召开了各区中心学校校长会议,听取了汇报,接着下乡走访,了解教师思想状况,回县后,直接向县委书记周祝三反映了当时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仍然认为是聘请雇用,加之群众议论,要穿灰衣服戴五角帽的才是国家干部;二是教师数量太少,学校太少,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学的欲望;三是教师的政治地位、待遇亟待提高,县上的一些政治学习、代表会议,教师不得参加,对国事、县情了解得太少。县委书记周祝三听完情况反映后笑了笑说:“这些问题,应当解决,最近县上要召开区委书记会和各界代表会,我要在会上公开宣布:教师从去年8月就废除了聘任雇用制,纳人国家干部编制,统一分配使用,取得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请干部、代表在群众中广为宣传。致于教师和干部的区别,仅只是供给制和薪给制的不同”。周书记还说:“教师要求穿灰衣服,那很简单,文教科在发放教师薪金时,每月扣下点钱,统一为每人制作一套灰衣服,不就解决了吗”。关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周书记说,县委已作过多次研究,首先是要组织教师学习政治、时事,文教科要配合县委宣传部每月至少组织教师学习一天。其次是县委已决定在每年召开的各界代表协商会议时,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代表参加,让教师参与县上重大事务的讨论,使教师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工作。自此,“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家喻户晓,干部群众改变了以往对教师的某些错误看法,稳定了教师队伍。

是年,县委、政府抽调了部分教师参加农村减租减息和清匪反霸运动,直到运动结束。教师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不仅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而且在年终县委召开的工作总结会上,受到了县委的表扬。

8月,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专区在通海举办的第三期教师暑期学习研究会(有通海、江川、华宁三县教师参加),江川前往参加的中学教师13名,小学教师163名,于8月4日身背行李,脚穿草鞋由县城大街出发,步行到达通海县城,驻进通海一中学生教室,一律草席地铺,无一人发怨言。当天晚饭后自由活动,教师们走过县城的大街小巷时,听到人们议论:江川来学习的教师,个个精神抖擞,男女一色,身背背包,脚穿草鞋,真可算是“草鞋大队”了。这个名声在当时不仅流传通海,就是华宁、江川也广为流传。

学习期间,大部分教师在大会或小会上公开暴露了自己的错误观点和认识,有的教师甚至在大会上向党交待了自己在旧社会或解放初的反革命罪恶,令台下人吃惊。很多教师为那些在会上暴露自己反动言行的人捏着一把汗,有的甚至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说,不出一个月,这些人肯定会被逮捕法办。事实并非如此,党和政府始终遵照周总理阐明的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直到会议结束回县上工作,那些暴露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观点,甚至是反动言论,或有反革命罪恶的教师,没有一个受到行政或刑事处分。后来,还有人钻空子说,教师队伍成了坏分子的藏身之地。为此,在下半年的寒假教师集中学习会上,县委的领导同志亲自到会讲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澄清了不少错误言论和认识,为一些有问题的教师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195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提高教师思想觉悟,抽调部分教师参加江川县第二批农村“土改”运动,编入“土改”工作队,有的直接负责一个乡的土地改革工作,有的担任记录或材料整理工作。他们深入一家一户访贫问苦,宣传土改政策,启发群众阶级觉悟。通过土改运动,大部分教师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

土改结束,留队的教师纷纷回校,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改本、排练节目,直到深夜。节目排成后,组织宣传队,利用晚间和星期天下乡演出,既不要人招待,又无夜餐补贴,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热情洋溢地进行宣传演出。如江川中学演出的大型歌剧“刘胡兰”,四区一小演出的“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三区一小演出的“铁树开花牛打滚”、“小二黑结婚”,还有一区、二区、五区演出的其它歌剧、花灯剧等等。演出遍及全县乡村,深受全县人民喜爱。这年,全县小学已发展到94所,252个教学班,学生11544人,教职工305人。有中学1所,有初中6个班,在校生261人,教职工24人。

8月,全县小学教师集中在江川中学参加思想改造学习,中学教师由校长张庭穆、文教科长李云灿带队,赴昆明一中参加云南省中学教师思想改造学习。这次学习,既严肃紧张,又和风细雨。大家认真学习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依靠力量。从而认识了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光荣感。教师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座谈、讨论,采取擂台(又叫点将台)辩论、自由提问、自由指名解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思想大争论。曾记得有一位教师擂台点将提出:“我为你服务,你为我服务,是不是为人民服务?”被点将答复的教师,当时也很模糊,经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后,这位教师在点将台答道:“你、我双方同属人民,那肯定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你服务的一方是反党反人民的人,那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相反是妥协或帮助了敌人。”类似问、答很多,在当时大部分教师思想觉悟不十分高的情况下,这些形式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学习自始至终坚持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充分做到自觉自愿,直到划清界线,分清是非,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为止。学习结束后,教师队伍中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发展了首批青年团员。

【作者】王恩霖:曾任江川县农牧局办公室主任,后调江川县政协文史委任主任,已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