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通海县人才建设历程

http://www.yxzx.gov.cn 2016-11-10
作者:    来源:

□ 王斌

建国以来,通海县的人才工作随着全国、全省的总体形势,经历了曲折前进的不平凡历程。这期间,尽管有反复、停滞甚至倒退,但总的来看,65年来,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才制度不断完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

建国初期的人才工作,就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从建国到1956年,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国家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我县通过党校轮训、培训、扫盲等方式,在加强干部培养教育,提高在职干部素质的同时,“打破常规、跳出格子”,培养提拔配备了一大批干部。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了县、区两级各部门党群和行政系统的干部人事管理机构,初步建成了一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1957年到1966年,围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及时调整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要求,我县着力提高干部素质,建设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教育文化和科技的骨干。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人才工作仍在曲折中前进。但是,随后的十年“文革”,对人才工作造成了极大破坏,知识分子受到极大冲击。“文革”结束后,人才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由此开始了我县延续至今的人才制度改革和实践。

二、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6)

1979年9月,被撤销的通海县人事科得以恢复。1984年5月,县人事科与县劳动局合并为通海县劳动人事局,干部人事管理力量得以加强。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当时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状况,党和国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干部“四化”等人才建设重大方针。围绕这一方针,我县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一是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积极认真地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和妥善安排老干部退居二、三线的五年规划的意见》和玉溪地区关于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要求,按照“三位一体”、“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了一批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的年富力强的干部。建立了有效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确保干部队伍在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初步实现了干部正常的新老交替;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改革了过分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二是从1980年开始对卫生、农业、工程技术、统计、会计5个系列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规范了科技人员流动。这一时期的人才工作,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大胆解放思想,着力打破制约人才工作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束缚。

三、创新发展阶段(1987-1999)

针对国家干部概念过于笼统、宽泛,缺乏科学分类,管人和管事脱节等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类。改变过去那种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才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一是从1987年4月开始,在全县事业单位中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首次职改)。共有93个独立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了14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评定,共评定职称资格人数2143人,其中:副高级34人,中级383人,助理级924人,技术员802人。二是从1992年7月开始,在全县企事业单位中启动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并一直延续至今。三是从1987年开始,对补充的乡(镇)干部实行选任制和聘用制。从1987年至1997年,共聘用74人,其中3人为选任,71人为聘用。四是从1994年开始,开展农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至2002年结束。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人数678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42人,初级631人。同年,启动“绿色证书”培训。五是1996年8月开始,在国家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确定推行单位87个,参加国家公务员管理单位11个。参加公务员过渡考试1092人,经考评合格963人。通过改革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全县人事人才工作管理向科学分类管理转变,机关、事业、企业各具特色的人才管理模式逐步完善。

四、统筹发展和创新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大批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通海县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工作以完善政策措施,处理好人才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关系为主要特征。人才工作视野进一步扩大,进入了统筹发展、创新完善的新时期。

65年来,全县人才工作快速发展,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断壮大,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据统计,建国初期,当时的通海、河西两县干部总数仅为100多人。截止2014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417人,其中党政人才138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55人,专业技术人才7346人,高技能人才60人,农村实用人才3444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6人。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584人,约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2%,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575人。省突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科技兴乡贡献奖8人。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省评定农村拔尖乡土人才5人,市认定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12人,县认定高级农村实用人才383人。

在人才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也不断提高。1978年改革开放时,全县干部队伍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仅占干部总数的7.6%,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达到89%。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达总数的82%,远远高于改革开放时和建国初期的水平。

【作者】通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