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玉溪市体育人才建设历程

http://www.yxzx.gov.cn 2016-11-02
作者:    来源:

□ 解家敏

一、体育管理人才建设

解放前,玉溪没有专门体育管理机构。新中国建立后,体育工作纳入了政府管理范畴。1950年3月玉溪地区体育工作由专署文教科兼管。1960年6月,中共玉溪地委任命1名干部为专署体委副主任主管体委工作。1965年8月,玉溪专署成立玉溪专区体育运动委员会,随即各县也相继成立体委,体育管理人员逐步增多。20世纪50年代前期,地、县两级的体育专职干部业务生疏,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缺乏体育专业知识,运动员、裁判员多是在校学生、教师、机关职工或体育业余爱好者。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采取送省体训班学习和专区自办短训班的办法,培养了一些体育骨干。1959年从学生、工人、干部、民警中选拔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田径、体操、武术、摔跤、手球等项目的男女业余运动员44人到省体训班集训1年,除少数留校深造以外,其他结业回地区后,一般都成为地、县两级体育工作干部和体育运动骨干。文革动乱中,培训工作被迫取消。1972年,地区体委撤销,由玉溪军分区代管体育工作。1975年玉溪专署文教科曾先后派体育专职干部到昆明省体干班、北京体育学院体干班学习体育专业知识,以加强全区体育人才建设。

1979年11月,玉溪行署恢复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玉溪地区把培养体育人才工作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来抓。地、县体委陆续派送未受过体育专业学习的体委专职副主任到国家体委、西南体育干部轮训班和省培训班学习,1980~1982年共培训11人。1983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撤销地、县体委,所属人员并归教育局。1984年11月,恢复地区体委机构,所属人员回地区体委,同时地委调整充实地区体委,除原有1名专职体委副主任外,新任命1名副专员兼任体委主任,设委员7名。1977~1985年,地区体委采取送外地学习、参观,开办训练班培训等办法,培养了一批地、县两级体育专职干部及中小学教师、教练员、裁判员2110人。1986年地区体委总编制26人。为学习外地经验,1987年地区体委组织地、县体委负责人观摩全国六运会。

1998年6月,玉溪撤地设市,玉溪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玉溪市体育运动委员会。2002年3月,玉溪市体委更名为玉溪市体育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主要采取派送人员参加国家、省体育部门培训班、到省体育局挂职锻炼、举办群体、竞训管理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体育管理人才。2001年,电脑型体育彩票在玉溪上市销售,我市开始重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除对场馆经营、赛事运作人员进行培训外,主要培养体彩经营管理人才。2014年底,全市有体彩从业人员650多人,当年体彩销售额突破3亿元,体彩公益金助推了体育事业发展。

2011年,各县区体育部门合并,成立文化旅游广电和体育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设办公室、竞训体育处、群众体育处、财务产业处,机关行政编制15名,直属单位有市少体校、市体育馆、市老年人体育文娱活动中心和市体育总会。2013年底,玉溪市共有体育管理人才149人。60多年来,玉溪地区(市)体育管理人才随着社会进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从而保证了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竞技体育人才建设

建国初期,玉溪地区竞技体育人才缺乏。1977年玉溪地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成立,加强了对运动员的系统培养。同时玉溪地区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建立起了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网点,各训练点教练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给予适当的津贴,就地选材,挑选擅长传统项目的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集中训练,成绩好的输送到地区少体校。1978年,设在各县的训练点有游泳、篮球等9个点。1979年,各训练点人数发展到1170人。成立地区少体校和各县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点以来,培养了一批素质较好的运动员,建立了一支体育专业人才后备队伍,对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59~1988年,全区共培养等级运动员911人。同时地区体委把培养教练员作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环节来抓,分别将地、县专职教练员送到北京体育学院或省体育运动学校短期进修,业余教练员则利用假期集中培训。1976~1988年,共培训地、县业余教练员369人。

为适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1988年玉溪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成立。玉溪体校成立后,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在全国引进了一批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率先在全省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与教练员签订金牌承包合同,实行评聘分开,使教练员的责、权、利与运动成绩直接挂钩,激发了教练员的责任心,使竞技体育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玉溪体校和市少体校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优势互补,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2014年底,玉溪体校职工总数149人,运动部开设16个项目,在训运动员478名。建校以来向国家队、省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600多名,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人才2000多名,8人达国际级运动健将,15人达国家级运动健将。学校培养、输送运动员获亚运会金牌1枚,世锦赛金牌4枚、铜牌3枚,世界杯金牌7枚、铜牌1枚,亚运会铜牌1枚,全运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2014年底,玉溪市少体校职工总数50人,设游泳、体操、网球、跳水、乒乓球、田径、武术7个项目,在训运动员216人。1991~2014年,市少体校向省级及其以上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119人,向玉溪体校输送159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2人,运动健将4人,郭伟阳、刘丹侠、李俊柏3人入选国家队。

市体育局(体委)在巩固县区体育项目训练网点的基础上,2002年开始实施云南省竞技体育“三星”(国星、亚星、奥星)工程计划,承担部分省重点项目的训练输送任务。2003年,全市形成以市体校、少体校为高层业余训练基地,县区少体校为中间环节,基层传统校点和训练点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络。由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玉溪体育代表团自1994年以来,在参赛云南省第九至十三届运动会中,金牌、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均保持全省第二名,2014年参赛省十四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三名。涌现出奥运会冠军郭伟阳、亚运会冠军师涛等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他们为家乡人民争光添彩,谱写了玉溪体育的辉煌篇章。

三、群众体育人才建设

20世纪50~70年代,玉溪地区体育教师奇缺,中小学几乎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地、县体委、教育局采取假期短期培训等办法,对未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1972~1984年共培训1122人次。1990年,玉溪地区举行高考体育专业测试,并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培训。1998年省十运会、2003年全市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2007年、2011年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赛事期间,市体育局组织部分体育教师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通过在职进修、专业培训、示范课教学和观摩教学等活动,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14年共组织选派群体干部、裁判员、体育教师13批74人次参加全省、全国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各项目裁判员近1400人次参训。

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单项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末,已建立11个区级体育协会;2000年全市老年体协组织517个,会员11.5万人;2005年底,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65人。2010年以来,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先后建立了玉溪师院、玉溪体校及各县区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申报、审批、管理更加规范,2014年共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9期,培训496人。截止2014年底,玉溪市有市级体育协会19个,健身气功活动站点38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50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637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为1.69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协调、教练作用,成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作者】玉溪市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