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 正文

玉溪教育60年跨越

http://www.yxzx.gov.cn 2016-07-19
作者:    来源:

60年沧桑巨变,60年硕果累累。玉溪教育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仅有一定数量的小学、少量的中等学校和简易师范,发展到今天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相互衔接,基本适应就学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为玉溪加快发展插上了丰羽强翼。

数字见证历史性跨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6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玉溪教育来说,却是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60年。

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玉溪共有小学851所,在校学生43793人;中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公立初级中学11所,私立初级中学2所,简易师范3所),在校学生2737人。各类学校共868所,在校学生46530人,教职工217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0人)。当时,玉溪总人口120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小学生365名、中学生22.8名,85%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1978年,玉溪共有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1610人;小学2816所,在校学生246851人;初中36所,在校学生64489人;普通高中48所,在校学生16740人;中专3所,在校学生560人;大专1所,在校学生244人。各类学校共2924所,在校学生266005人,教职工13495人(其中:专任教师12192人)。

2009年,玉溪有幼儿园203所,在园幼儿58263人;小学607所,在校学生1974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75人;初中99所,在校学生94706人;普通高中22所,在校学生34583人;职业高中9所,在校学生15665人;中专(技校)5所,在校学生15324人;农职学院1所,在校专科学生2847人;师范学院1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324人。各类学校共939所,在校学生427454人,教职工26497人(其中:专任教师23425人)。

1949年至2009年,全市在校生数增长了8.19倍,其中:小学在校生数增长了3.5倍,中学在校生数增长了57.6倍,全市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学生数增长了4.15倍,专任教师数增长了5.05倍。

办学体制

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免费教育)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对旧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国家实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办学。当时,玉溪从实际出发,办学体制上实行“民办公助”、“社来社去”,农村实行“公社领导、大队管理、学区辅导、群众上学”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玉溪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乡(镇)、村三级学校管理体制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全市上下掀起了人民群众投工献料、集资办学和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热潮,“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形成共识,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2001年后,国家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以来,在实施“三免一补”(免杂费、课本费、文具费,补助生活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教育。同时,提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玉溪成为在全国率先大面积实施“三免一补”的州市。“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为“人民教育政府办”,是玉溪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不断强化,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办学条件

从祠堂寺庙、一无两有(多有)到标准化、现代化的跨越

玉溪自明清兴学以来,各学校校舍多数是由祠堂寺庙改建而成,房屋破旧、多年失修,教具匮乏、课桌凳紧缺,这种状况一直沿袭至建国初期均改观不大。为尽快创办起社会主义教育,各地认真落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社队和群众积极投资、集资和投工献料新建和扩建校舍,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十年浩劫期间,一些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和农田基地先后被机关、部队、厂矿长期占用,教育教学设施损失严重。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几年内要做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玉溪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国家出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加快了校舍排危和新建、改建步伐,至1988年,玉溪中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的目标。在建设校舍的同时,各地还相应添置了教学设备、建设了运动场地和劳动基地,由“一无两有”向“一无多有”迈进。有些地方实施了大小“六配套”建设,大“六配套”指具有与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的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地、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小“六配套”指有课桌凳、实验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图书资料、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通过“普六”、“普九”工程的广泛实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大农村地区,房子最好、安全最有保障、环境最优美、行为习惯最文明的是学校。进入“十五”、“十一五”后,全市采取加大政府投入、融资贷款、学校借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所有中小学教学仪器均达到三类及以上配备标准,生均图书配备基本达标。全市城镇学校中小学音体美劳技等器材设施按省配备目录一类标准达95%,农村学校按省配备目录二类标准达85%。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为广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普及程度

从扫盲、识字(要上学)到“普六”、“普九”(有学上)再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上好学)的跨越

建国初期,在党中央关于文教工作“恢复和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接管了学校,改造旧教育体制,更新教学内容,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并顺应广大贫苦农民子女入学的强烈愿望适当放宽了入学年龄。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办起冬学、夜校和识字班,对农民进行扫盲识字教育。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民教育逐步出现了全日制、半工(农)半读、业余教育三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初,玉溪按照“滇中先行”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于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普九”和“普及实验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多数达到全国、全省水平,青壮年人口文盲率降至1.13%以下。2003年以来,在使学生“有学上”的同时,狠抓“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打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努力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下功夫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尽力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朝着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更高目标迈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13%,居全省第一;玉溪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1.05∶1,成为云南省首家突破1∶1的州市。更为可喜的是,全市已有10所普通高中进入省一级高级中学行列(全省101所),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居全省之首,拓宽了“上好学”的渠道和空间。通过内涵发展、提质增效,省一级普通高中实现了“高上线、多重点、出尖子”的目标,其他普通高中实现了“高上线、多本科、出重点”的目标;职业教育步入了“出口畅、进口旺、学得好、用得上”的良性发展轨道;高等教育固本立新、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教师队伍

从师资短缺、大量使用民办代课教师到优化结构、专业化发展的跨越

1952年,玉溪仅有小学专任教师218人,中学专任老师140人。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人民群众的入学愿望日益强烈,原有师资不能适应中小学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采取层层拔高使用教师的办法,另一方面各地自行吸收了大批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任教,出现了小学生教小学、初中生教中学、甚至文盲教红专大学的现象,而且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英语和音、体、美、劳技课程因无专业教师往往无法开齐开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主要依靠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此外,加强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由“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到学历补偿教育,继而转入以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继续教育。采取“关、招、转、辞、退”的方式,妥善解决民办代课教师问题。近年来,围绕加强教师、校长、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四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提高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72%、98.81%、95.86%,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达79.32%,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达70.06%。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的教师达500多人。加快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校长培养步伐,先后选拔了208名校长或副校长到教育部举办的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或省外名校挂职锻炼,成功组织了四期200多人参加的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各级党委、政府尊师重教落实在行动上,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定期评优表彰,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分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尽力提高教师等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和值班用房建设,创造安居乐业条件,促进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倾心育人,也为打造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品牌奠定了基础。

教育模式

由传统的选拔式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跨越

在对旧时私塾、学堂“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玉溪教育历经挫折。拨乱反正之后,大力倡导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充分体现“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提出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目标,并引入“电化教学”手段,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 “导读训练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之后的1978年,玉溪共有3854人报名参加高考,大中专“一条龙”录取共计206人,录取率仅为5.34%; 2009年,全市仅高考就有12723人报考,上线人数10719人,上线率高达84.26%(其中二本及其以上上线率达31.74%),上线人数是1978年的52倍。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7月以后,玉溪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和不招择校生的措施,实施高、初中分离办学,迈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性步伐。玉溪抓住确定为三个省级素质教育区域实验区之一的契机,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利用中考自主命题的有利时机,实行政治全开卷考试、语文增加听力考试、推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历史纳入中考,毕业和升学“两考”分离,充分发挥了中考在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先进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与生态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促进青少年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合格公民和创新型人才,为玉溪腾飞增添动力和后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明天更美好。玉溪教育的每一项进步,无不凝聚着各级党政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玉溪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曾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玉溪市教育局相继获得“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多次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一等奖第一名。玉溪教育工作的多项成功做法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玉溪市科技局局长 原玉溪市教育局局长 李世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